難度較大。張立宇表示,我國地少人多,城市人口居住密度高,居住建筑結構以多層和高層建筑為主,而國外發達國家以低層別墅和少量多層建筑為主,目前在國外很少見到大量的現澆混凝土剪力墻結構的高層住宅建筑。因此,國內的外墻外保溫材料針對的對象,要比國外建筑結構的單體面積及高度都大得多,施工難度也更大。
談到保溫材料的發展趨勢,張立宇表示,從適應政策方面來看,雖然現階段建筑外墻保溫材料無法與A級規定相適應,但可以逐漸改善。
住建部最新下發的046號文件,要求高于50米的公共建筑需要用A級保溫材料,50米以下可用B1B2級別保溫材料,并且根據情況需設置防火隔離帶。例如:南方日光照射比較充足,刷一層涂料就能起到冬暖夏涼的作用,而北方則需采取相應的保暖措施。“不同區域、不同項目、不同建筑高度所使用材料標準也不盡相同,不可一刀切地制定政策。”張立宇說道。
住建部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,在我國約400億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,超過90%的建筑屬于高耗能建筑;我國每年新增的16億~20億平方米的建筑,其單位建筑面積的能源利用率僅為28%,相比歐美等國家平均近50%的效率相距甚遠。
隨著節約能源與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,產業用建筑圍護結構用材料的保溫技術也在日益加強,尤其是外墻外保溫技術,在建筑節能技術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。公安部消防局公布數據顯示,每年因火災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在50億元左右,傷亡人數3000人以上,其中以居民住宅火災傷亡人數比例最高。不少人認為,不合格的保溫材料是導致火災事故的根本原因。對此,安徽工程大學教授孫妍認為,把火災的責任全部歸結于保溫材料并不恰當,房屋系統構造的抗火能力同樣不容忽視。
保溫材料是建筑保溫體系的一個組成材料,因此,研究墻體保溫、防火技術方案必須從系統的角度考慮所有組成部分的性能和適配性。